IMG_8886.jpga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~ 長春花 ~

 

【明教曰 :

    太史公讀孟子,至 「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」,不覺置卷長嘆,

    嗟乎! 利誠亂之始也! 

   故夫子罕言利,常防其原也。原者,始也。

   尊崇、貧賤,好利之弊,何以別焉?

   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;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;

  事亂,則人爭不平; 法亂,則民怨不伏,

  其悖戾鬪諍,不顧死亡者,自此發矣! 是不亦利誠亂之始也。

 且聖賢深戒去利尊先仁義,而後世尚有恃利相欺傷風敗教者何限?

 況復公然張其征利之道而行之,欲天下風俗正而不澆不薄,其可得乎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譚津集)。】

 

明教禪師說 :

 漢朝太史公 (司馬遷的爸爸,司馬談) 讀孟子,讀到『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』,

 不禁 把書本合起來 長嘆一聲,世間人啊! 一開口就談利,

利 、 實在是眾亂之始 ,一切亂源都從利而起。

 

明教禪師認為說,孔夫聖人平常恐怕世間會亂, 很少講到「利」,

因為世間上,上至帝王 下至庶民,不分貧富 貴賤 沒有不好利的。誰不愛錢 ?!

 

做官 ,在公家機關工作的人知法犯法,國家的法律(國法)一定會發生混亂。

執法者不守法、貪官汙吏,使老百姓生起怨恨,不服於法!

一般老百姓 為著私人利益 用欺騙的方式取利,使大家不能公平!

社會上,一定彼此不能順從,互相悖逆 、違戾,發生鬪諍,

這時候,有利可得 不怕死 不畏死的人 就慢慢越來越多,問題就越來越嚴重。

如此這般,利 不就是亂源,眾亂之始 嗎 ?

 

況且聖賢在他的教法裡,深深告誡世人:不要貪著利 ! 要去利心 遵從道德仁義。

後世的人,還是有很多靠自己的勢力或者好背景,貪求世間利益,互相欺騙,

傷害世間民情風俗,敗壞聖賢所言!

 

何況 有一些無恥之徒更嚴重,公開張設取利的方法,用種種方法取利,

根本不顧聖賢的教示,只是以取利為目的,

這樣希望天下的民情風俗能正確 、如法,不致人情薄弱,怎麼可能 ?

 

 

IMG_8891.jpga.jp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

『 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 』~

 

  《孟子》第一篇梁惠王篇,梁惠王一開頭就問孟子: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

      孟子:   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… ‥

   您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,一定有甚麼對我的國家有"利"的高見吧?

梁惠王說「利」的用意 ,是希望能夠富國強兵 !! 

 

戰國時代 七國爭雄,

秦國、齊國、趙國都強,這三個國家都來打魏國(梁本來就是魏國),

戰亂以後,魏國損失慘重,戰書還要割地求和。

魏國的版圖越縮越小,才會遷都到大梁(現在河南開封),稱為梁惠王 !

 

梁惠王 覺得國家很弱,所以在大梁建立一個招賢館。

招請各地方 賢能的人 、有學識的人、能幫助他的人,來助一臂之力!

當時有名的,像鄒衍、淳于髡 兩位賢能的學者 先去見過梁惠王,

孟子是第三位見梁惠王 !

梁惠王見到孟子,第一句就問 : 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!

王的意思 本來是問,你有什麼方式能夠使我的國家富強起來呢?

但是 在話語上說「利」。

孟子聽到這個「利」字就不喜歡,不歡而散,所以才會有這一篇文章 !

 

 

IMG_8900.jpga.jpg

 

 

 太史公  & 司馬遷 ~

 

 司馬談 在漢武帝時 任太使令 長達三十年之久,

也聚集所有古時歷史上的資料 打算編成書,但壯志未酬 司馬談就過世了 !

臨將要死時,交代他的兒子 司馬遷說: 

「 你必定要繼承我的事業。 我還沒作成的這部歷史書,

    你一定要幫我想辦法在你身上把這個工作做好 。」

 

司馬遷是最忠、最孝的人物,屬於聖賢一類,所以接受了父親的遺囑。

在父親過世後 漢武帝下令由司馬遷繼續做太史令,接下父親原本的職務!

繼續編史書,後來 司馬遷 撰寫完成的《史記》被公認為中國史書的典範 !

司馬遷也尊敬他的父親 在史書中 稱他父親「太史公」!

 

話說 司馬遷正在認真編寫史記,聚集資料,到了西元前100年,才做了八年 。

當時 漢武帝想要征服北方的匈奴,頻頻作戰,彼此互有輸贏。

西元前100年,兩方談和,漢武帝派 蘇武向匈奴回禮,并護送匈奴的史節回去。

蘇武手拿長長的「漢節」,帶一百個人,送很多禮物去匈奴答禮,結果去到了 被匈奴拘留。

        ~ 從此 蘇武 北海牧羊十九年  饑吞氈 渴飲雪 …  !

蘇武被扣留,漢武帝非常生氣 派大軍出戰,當時是要李陵 做大軍的後援,專送糧食    補給物資。

但是 李陵自告奮勇帶五千步兵 與匈奴數萬騎兵英勇作戰,最後因寡不敵眾 兵敗投降 ! 

          ~ 李陵和蘇武做了不同的抉擇 有不同的命運 ! 

這下子 漢武帝更生氣 要把李陵一家滅族,就調司馬遷去問"意見"。

 

司馬遷很冤枉,皇帝若不叫他去問,他是太史令 也沒權利講話,用不著說話。

偏偏 司馬遷個性忠直,像檳榔樹這麼直,在皇帝面前不客氣地直言:

  「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的,因為沒有後援、沒救兵。

    家裡又有老母親,他必定是想日後可以有回來的機會,所以不得已投降。

    應當不可傷害他的家人 。」

這麼一說,觸怒了皇帝 !

漢武帝是非常殘忍的,馬上就賜他五刑之一, 最最不應該受的刑法 - 腐刑 !

  腐刑 就是 宮刑 (閹割),變太監 。還要關三年 。

 

司馬遷一向不喜歡交朋友,沒有人會幫他說項,家裡又窮 ,也沒錢可以買通"典獄長"。

在監獄中辛苦了三年,西元前96年遇到大赦,漢武帝才放他出來,

出獄後 仍然給他作官 作中書令 ~ 皇帝身邊的秘書 !

 漢書裡說:「論起官位,不會比太史令低。可是他被閹割成太監,這是在人生旅途中非常不願意受的。」

普通一般正人君子遇到這種刑法,寧可死,也不要繼續再活下去。

可是司馬遷死不得啊 ! 他父親交代的任務還沒有完成,不能死啊!

所以委屈求全,忍耐受苦,三年監獄出來,在皇帝身邊作中書令,仍然繼續編寫歷史。

一直到西元前91年,史記編好,完成了,才寫信給他的朋友 任少卿,把事情交代一番,不久司馬遷就過世了 。

 

  PS :   會性法師說: 讀歷史讀到這裡,眼淚都會掉下來。

 

正如 司馬遷寫給任少卿的信,最後所說 : 然此可為智者道,難為俗人言 !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~ 摘錄自 2001年 會性法師 (客語) 禪林寶訓講記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

   禪林寶訓 (ㄧ) 序

       禪林寶訓 (二) 道德篇 

        禪林寶訓(三) 勸學篇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花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