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0665A  

 

農曆七月 每天都有人在 "拜門口 "  ,一般是 十五或者七月最後兩天  香火最旺盛 !

小時候 在眷村裡 ,只有我們一家在普渡 ,

吃過午餐 媽媽就開始搬桌子 ,打點供品 : 三牲  水果 蔬菜 糕餅  鮮花  罐頭  餅乾............

桌子上正前方中間 放一杯米  充當香爐

桌子下面放一個板凳 ,板凳上擱一個裝著水的臉盆 ,臉盆上還要掛一條新的毛巾 (用餐前先洗把臉 、洗洗手? )

桌子上一定有一個新的鏡子 和 "碰粉 " ,還有一面紙旗 ,上面寫著住址 和爸爸的大名 。 

所有東西各就各位後,燒一大把香  ,然後一炷 一炷 分別插在每一樣祭品上 。

彎著脖子的水煮雞身上插一炷、炸得皮開肉綻的魚一炷 、一條豬肉一炷 ,香插不進去的罐頭 就橫跨著一炷

 糕餅軟軟的正好插香         所以拜完  吃的時候就會染上紅紅的"香腳"顏色

桌子放不下 ,旁邊開始加椅子 ,一包米 或者兩包米粉 ..............

香煙裊裊    拜一個下午

經過門口的玩伴  每一眼掃射的剎那 ,都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!

在物資匱乏的五十年代 ,拜一桌滿滿的食物 ,多麼的"瞎 掰" 。

夠吃上好一陣子的存糧    IMAG2334a  

記憶中 只有中元節才吃得到的 "糕仔" , 美味極了 ~

手裡拿著一塊糕仔出去玩,  一小口一小口 慢慢的咬著, 是炫耀 : 看吧   只有我們家有 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~~~~~~~~~~~ 經過 廿年 ~~~~~~~~~~~~

左鄰右舍  十五這天都在普渡 

某一年 我終於忍不住 也加入行列中  (算是空前絕後的一次 )

隔壁阿桑煮了一桌素菜 ,一盤盤用保鮮膜包著 ,感覺坐下來就可以吃了 ~ 好新鮮

我則親手插了一盆花 ,聊表心意 (當時剛開始學不久 愛現得很 )

臉盆 毛巾 鏡子 碰粉  罐頭 餅乾  .................... 媽媽特別電話叮嚀的 一樣不少

但是 沒有三牲 ! 

 

因為初為人婦時 ,"捧人飯碗  學人規矩 " 

每個月初二 、十六 都要帶著三牲 到土地公廟拜拜 ,

幾次拜回來後 面對那一隻脖子彎起來的鷄 ,就束手無措 ! 欲哭無淚 !

斬 、 剁 、 切 、割 都下不了手 ,無法讓它上桌 ~ 當時又不流行手扒雞 不然就一人發一個手套

每次都是鋪好報紙 放上沾板 ,金門大鋼刀 準備好 ,等花爸來下手 。

其實白煮的"三層肉"和白斬雞 ,事後都不好處理 ,也不好吃 !

有一次 大膽的在土地公面前 "博 杯 "  

 問說 :以後可不可以用水果來拜 就好  ,可以的話 三個 聖杯 !

天靈靈 地靈靈 ,"聖杯、 想杯 "  ,土地公一口氣就答應了

從此以後 與彎著脖子的鷄 永遠的道別 !

 

那一次中元普渡 拜門口 是花媽當家作主時的第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 !

 

     ~~~~~~~~~~~~~~~~~~~~~ 又經過 廿 餘年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 

  IMAG2250a  

 

現在大賣場"他都街"到處都是 ,拜拜要甚麼有甚麼 ,  花樣也愈來愈多  !

 

IMG_7427

 

因緣際會下 花媽潛心學佛

每年農曆七月的地藏法會,從初一到三十 ,每天誦地藏經,以此回向法界眾生 。

 

IMAG2237a 

       天廚妙供讚 ~ (天廚妙供,是指用有如天上的上妙飲食來供養諸佛菩薩。)

           天廚妙供 禪悅酥酡 戶唵蘇嚕薩

       哩嚩 怛他阿誐多 怛你也他 蘇嚕娑嚩訶

        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 

 

 

   IMAG2238a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供養佛

           供養法

           供養僧

          供養一切眾生

 

 

 

 

以下 取自 維基百科 ~

農曆七月十五日(有些地方,尤以華南,是七月十四日,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,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),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(簡稱盂蘭節),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。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,「先數日,市井賣冥器靴鞋、襆頭帽子、金犀假帶、五綵衣服。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。」。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,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。有子孫、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;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,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。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,舉行設食祭祀、誦經作法等「普渡」佈施活動,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,防止它們為禍人間,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。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,稱為「中元普渡」,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,稱為「盂蘭盛會」。

臺灣,中元普渡不僅是民間的活動,公家也會藉此機會禱祝社會安和樂利。

 

佛教典目連救母

依照佛家的說法,陰曆七月十五日這天,佛教徒舉行「盂蘭盆法會」供奉佛祖和僧人,濟度六道苦難眾生,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

據《佛說盂蘭盆經》的記載,「盂蘭盆(ullambana)」是梵語उल्लम्बन,「盂蘭」意思是「倒懸」;「盆」的意思是「救器」,所以,「盂蘭盆」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,衍生出來的意思是: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,供養佛陀和僧侶,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[5]

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(簡稱目連),修持甚深,以神通著稱,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,死後變成了餓鬼,目連以神通看到後,十分傷心,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,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,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。佛陀告訴他,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,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,置於盆中,供養十方僧人,以此般功德,其母方能濟度。目連依佛意行事,其母終得解脫。

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,據《佛祖統紀》記載,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。自此往後,歷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,興盂蘭盆會,以報答父母、祖先恩德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