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針 又名 萱草 忘憂草 ,中國人 俗稱的母親花 !
常見的家常料理食材之一 ,含豐富的蛋白質和鐵質,同時具安神忘憂的療效 !
金針花 又稱 「一日美人 」,早上開花 、 晚上凋萎 。朝開暮謝的花兒!
又因為栽植簡單故名為「窮人蘭」! 象徵既美麗又堅忍耐苦的特性。
金針花一旦開花 就失去採收價值 ,農民得趕在花開前,花苞從青白淡黃轉為橙紅時快快採收!
花迸開後 做不成乾燥金針,只能等著大批遊客湧進 一飽眼福 !
每一朵金針都是農民的經濟來源。
花蓮縣政府為了發展觀光以一甲地14萬元包場,實施留花政策。
今年金針價格飆漲,無硫金針價格一台斤上看800元。 拚觀光 留花就留不住白花花的摳摳
8月進入高山金針產期 ,花蓮縣玉里鎮高寮地區赤柯山 滿山遍野金黃花海怒放!
鎮民、農民以金針花為榮 ,合力為地方拚觀光 。
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,群英會此 , 花東縱谷 為之熱翻天 !
以前赤柯山整片山頭盛產赤科樹,
日據時日本人將堅硬的赤科樹輸往日本,做成槍托而聲名一時,因此當地被稱為赤科山。
現在,滿山的經濟作物由赤科樹林變成金針花田。黃金花海 !
當地人叫赤柯山 為 恰摳ㄚ !
玉里是一個聚集多重族群的小鎮:
客家人、阿美族人、平埔族、嘉義竹崎人、福建漳洲人、外省人,先後來到此地定居。
而金針花開始大片種植,則是一批從嘉義來的移民最早開發的。
民國四十八年一場「八七水災」,許多西部的農民一夕之間流失了田產房舍,無地耕作營生,於是大批往地廣人稀的後山遷徙。
由於東部平原的耕地已為先期移民所 據墾,於是只好遷往山麓或丘陵地帶,從事山園墾殖。
在那個時候沒有道路,只有繞腸小徑,所有的物資與農產品,全都得靠人力以肩挑方式運送。
一個山中的小村 莊,經過三、四十年蓽路藍縷的開發,由當時荒蕪的赤科山已變成了黃涔涔的金針山。
每逢七月至九月正值萬花綻放,一片橙黃碧綠。
日頭初昇霎時,村人們不分種族、老少,全都忙著採收俗稱『一日花』的金針,
也因為赤科山的金針,使玉里族群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。 引自 赤柯山官網
賞花切莫踏入花田 ~
只要踩踏過的區域 金針就開不出花囉 !!!!!!!
汪家古厝是一棟閩南式的木造三合院,以烏心石、台灣櫸木及赤柯木等上等木材建成,
也是赤柯山現存最古老的一棟房舍。
這棟古厝是民國50年前後,汪老先生特地從嘉義老家聘請木工師傅遠道而來興建的呢!
現在古老的外殼還保留著 ,裡面的房間裝潢成新的和式套房當民宿出租了 !!
~ 網路圖片
賞金針花 最好是上午時分 ! 中午以後容易風雲變色 也看不到金針太陽秀
一早太陽正烈著 是金針作日光浴的最佳時間 !
早年房子的屋頂是以油氈布鋪成,每年到了花季都會重新滾上一層新柏油再鋪上一層油氈布以防水,
一年一層,因為當時電力還沒到達山上,所以沒有乾燥機具來烘乾,
而那黑漆漆的屋頂正好是吸收陽光熱能的最佳媒材,也是很科學的想法,就像太陽能一樣,
當陽光高照的盛夏,金針高置於黑色的屋頂上,很快地便能達到曝晒、乾燥的效果,
夏天很熱、金針曬在屋頂上比較涼爽,也形成一個有趣的景觀。 ~官網
人工採收
一台斤工錢幾十塊 ,聽說手腳快一點的 一天賺5000 不成問題 !
不過烈日曝曬 ,和金針花苞比賽爭取時間 ,真的很辛苦 !
無論是高枕於屋頂上的或低躺於屋前廣場「做日光浴」的赤科山金針,
都是徹頭徹尾的渾然天成,生長於赤科山長年露水滋潤、無污染的山野間,
以最自然的陽光曝晒乾燥而成的,吃起來的口感比起大陸走私進口的、泡過甘油防腐的貨色香甜許多,
色澤也來得黃豔多了,想想,人在太陽下曬久了也會紅通通,
做過日光浴的金針,可不是浸泡過藥水的效果所能比擬的。
赤柯山半日遊 !
欣賞山林中黃澄澄的花海 ,也因為寫遊記更了解赤柯山的歷史和先民的辛苦 !
金針相襯 幸福的我們 更當
知福 惜福 ~
這次在赤柯山 只走了三個景點 : 林家園 、汪家古厝 和小瑞士農莊 !
實在是意猶未盡呢 !
下次要去找找 赤柯樹長甚麼樣子 ?
交通資訊 :
-- 赤柯山 山路崎嶇狹窄,大型車、遊覽車禁止進入 !
台九線287K東側轉入進高寮社區後 蜿蜒爬坡12公里轉13個彎
自行開車 請小心行駛 尤其花季的假日 !
-- 搭花東火車,現在普悠瑪很方便,坐到玉里站 包計程車直上金針山 ,也很方便 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