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紫蘭花(紫苞舌蘭)~
【 明教曰 :
聖賢之學,固非一日之具;日不足,繼之以夜,積之歲月,自然可成。
故曰: 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。 斯言學非辨問無由發明。
今學者所至,罕有發一言問辨於人者,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,
成日新之益乎? (九峯集)。】
明教禪師說 :
學做聖人 、賢人、修學學問,不是短時間能學得成。
一定要下功夫,日夜努力修學,白天不夠用,以晚上的時間來補足,
一天ㄧ天 一月一月 一年一年 一直積聚 努力不懈,才能達成目標。
所以,研究學問 必定要肯認真去積聚,一天一天研讀 累積,
才會變成有學問 有功夫的人
學 還要問 「學者不休 不恥下問」,認真 肯問 方能有所收穫。
學,若沒有辨問、沒去請問人,道理顯發不出來,得不到真實受用。
所謂 「鐘不打,不響;理不辨,不明。」
明教禪師在世當時,很少有人發一言來請問他。
這樣 ,不知將如何幫助自己在心性上 使學問能夠增長,
要使日日增新 道德學問日日增長,必定要時時鞭策自己,
如此 學 問 才會有所成就 !
「聖賢之學」
古時的典籍、書本 大致都是勸人學聖學賢、做聖人賢人,所以稱為讀聖賢書。
聖賢書的學問範圍很廣,內容所包含的道理也很多,所以不是短時間所能學得成!
世間法中〔白虎通義〕云 :
「聖者,通也,道也,聲也。
道無所不通,明無所不照,聞聲知情,
與天地合德、日月合明、四時合序、鬼神合吉凶。
賢者,多才有善行 。賢者,亞聖也。 」
〔白虎通義〕是後漢(漢章帝)時 寫漢書的班固,受皇帝派令,
在白虎觀(洛陽北宮)編寫有關儒家所有的典籍 乃至典籍以外各種的要義,集結成的一部書 !
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 !
〔白虎通義〕有四卷 ,裡面解釋聖人,說到:
聖人,通達一切所有教典、所有學問,所有聖德都已經完成,所講的話、聲教,超越凡人。
一切道理都能通達,智慧、光明 無所不照,聽聲就知其內心所想。
道德學問 與天地的道德配合,
智慧光明 與日光 月光的光明符合,
時間 合春夏秋冬順序 ,
不可見的鬼神中,也能配合吉凶的種種意義 !
賢者 ,有能力、有德行的人 !
出世間 佛經中 講「聖賢」都是有階位的分別
勝鬘經 : 「聖者正也 ,以理正物,名為聖義。」
大乘義章 :「初地以上,息妄契真會正,名聖。」
仁王經:「三賢十聖住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。」
按照修行位次說,證到初地前稱為 賢 。證到初地以上的菩薩,就稱為 聖 !
初地以前,住、行、向 ,叫做 三賢位,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位)
十地位 菩薩就達到 聖位 。
三賢 十聖位 ~ 雖貴為 聖 賢 ,也都還沒到究竟果覺,
唯有佛才究竟在常寂光淨土中 徹底圓滿證得果位 !
ps: 世間法的學 問 都要如此日以繼夜 修學 ,才能日新增益 。
佛法的究竟真理 更是要精勤 精進 努力不懈 方能參得一二吧 ?!
「日新」出自大學~ 儒家四書 大學、中庸、論語、孟子之一
大學 有一段這樣的話
「 湯之盤 銘曰: 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
商朝開國元君 第一位聖者 成湯,把這三個言句刻在臉盆架上 (或是臉盆上?),
每次洗臉都會看到,鞭策自己~
實實在在做到 日日增加新的進步,缺點日日消除,優點日日有進步!
今天日新,明天也日新,日日有增新!
所以說 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」~ 很重要 所以說三遍 ^^
PS: 聖人之所以為 聖 ,不是沒有道理的 !
活到老 學到老 ~
春秋時代 晉平公 (晉國當時五爵之一) 七十歲那一年,想要來研究學問,
就問 師曠 (當時一位音樂家)
晉平公問于師曠曰 : 「 吾年七十,欲學,恐已暮矣。」
師曠 曰 : 「暮, 何不秉燭乎 ?」
平公 曰 :「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?」
師曠 曰 : 「盲臣安敢戲君乎 ?
臣聞之: 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中之光;
老而好學,如秉燭之明, 孰與昧行乎 ?」
平公 曰 : 「 善哉 ! 」
老年時才學習 ,雖然學得慢 成效低 ,但總比不學好 !
有蠟燭火的光明 贏過 在黑暗中行走 !
印度二十八祖的第十祖 脅尊者 ,八十歲出家 !
"脅"尊者 ,意思是他晚上沒有躺在床上睡覺,脅不貼席,只是坐著休息!
當時一般人看到都冷言冷語說: 你八十歲才來出家,是要來當阿公?要我們服侍你嗎?
脅尊者聽到 說 : 我身體很強壯,我比年輕人還強 。
所以他一出家以後,白天研究教理,晚上修行 坐禪 參禪 !
「 日觀三藏 夜則禪誦 」努力精進,
三年下來,大開大悟,證到阿羅漢果 ! 成為一代祖師 !
有善根 多生修來 ,八十歲出家 都能親證阿羅漢果,了不起 !!!
可見, 學 不論老少,要肯努力 才會有所成。
假使 不認真,再年輕也沒用 。
~ 摘錄自 2001年 會性法師 (客語) 禪林寶訓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