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長春花 ~
【明教曰 :
太史公讀孟子,至 「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」,不覺置卷長嘆,
嗟乎! 利誠亂之始也!
故夫子罕言利,常防其原也。原者,始也。
尊崇、貧賤,好利之弊,何以別焉?
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;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;
事亂,則人爭不平; 法亂,則民怨不伏,
其悖戾鬪諍,不顧死亡者,自此發矣! 是不亦利誠亂之始也。
且聖賢深戒去利尊先仁義,而後世尚有恃利相欺傷風敗教者何限?
況復公然張其征利之道而行之,欲天下風俗正而不澆不薄,其可得乎?
(譚津集)。】
明教禪師說 :
漢朝太史公 (司馬遷的爸爸,司馬談) 讀孟子,讀到『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』,
不禁 把書本合起來 長嘆一聲,世間人啊! 一開口就談利,
利 、 實在是眾亂之始 ,一切亂源都從利而起。
明教禪師認為說,孔夫聖人平常恐怕世間會亂, 很少講到「利」,
因為世間上,上至帝王 下至庶民,不分貧富 貴賤 沒有不好利的。誰不愛錢 ?!
做官 ,在公家機關工作的人知法犯法,國家的法律(國法)一定會發生混亂。
執法者不守法、貪官汙吏,使老百姓生起怨恨,不服於法!
一般老百姓 為著私人利益 用欺騙的方式取利,使大家不能公平!
社會上,一定彼此不能順從,互相悖逆 、違戾,發生鬪諍,
這時候,有利可得 不怕死 不畏死的人 就慢慢越來越多,問題就越來越嚴重。
如此這般,利 不就是亂源,眾亂之始 嗎 ?
況且聖賢在他的教法裡,深深告誡世人:不要貪著利 ! 要去利心 遵從道德仁義。
後世的人,還是有很多靠自己的勢力或者好背景,貪求世間利益,互相欺騙,
傷害世間民情風俗,敗壞聖賢所言!
何況 有一些無恥之徒更嚴重,公開張設取利的方法,用種種方法取利,
根本不顧聖賢的教示,只是以取利為目的,
這樣希望天下的民情風俗能正確 、如法,不致人情薄弱,怎麼可能 ?
『 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 』~
《孟子》第一篇梁惠王篇,梁惠王一開頭就問孟子:
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
孟子: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… ‥
您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,一定有甚麼對我的國家有"利"的高見吧?
梁惠王說「利」的用意 ,是希望能夠富國強兵 !!
戰國時代 七國爭雄,
秦國、齊國、趙國都強,這三個國家都來打魏國(梁本來就是魏國),
戰亂以後,魏國損失慘重,戰書還要割地求和。
魏國的版圖越縮越小,才會遷都到大梁(現在河南開封),稱為梁惠王 !
梁惠王 覺得國家很弱,所以在大梁建立一個招賢館。
招請各地方 賢能的人 、有學識的人、能幫助他的人,來助一臂之力!
當時有名的,像鄒衍、淳于髡 兩位賢能的學者 先去見過梁惠王,
孟子是第三位見梁惠王 !
梁惠王見到孟子,第一句就問 : 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!
王的意思 本來是問,你有什麼方式能夠使我的國家富強起來呢?
但是 在話語上說「利」。
孟子聽到這個「利」字就不喜歡,不歡而散,所以才會有這一篇文章 !
太史公 & 司馬遷 ~
司馬談 在漢武帝時 任太使令 長達三十年之久,
也聚集所有古時歷史上的資料 打算編成書,但壯志未酬 司馬談就過世了 !
臨將要死時,交代他的兒子 司馬遷說:
「 你必定要繼承我的事業。 我還沒作成的這部歷史書,
你一定要幫我想辦法在你身上把這個工作做好 。」
司馬遷是最忠、最孝的人物,屬於聖賢一類,所以接受了父親的遺囑。
在父親過世後 漢武帝下令由司馬遷繼續做太史令,接下父親原本的職務!
繼續編史書,後來 司馬遷 撰寫完成的《史記》被公認為中國史書的典範 !
司馬遷也尊敬他的父親 在史書中 稱他父親「太史公」!
話說 司馬遷正在認真編寫史記,聚集資料,到了西元前100年,才做了八年 。
當時 漢武帝想要征服北方的匈奴,頻頻作戰,彼此互有輸贏。
西元前100年,兩方談和,漢武帝派 蘇武向匈奴回禮,并護送匈奴的史節回去。
蘇武手拿長長的「漢節」,帶一百個人,送很多禮物去匈奴答禮,結果去到了 被匈奴拘留。
~ 從此 蘇武 北海牧羊十九年 饑吞氈 渴飲雪 … !
蘇武被扣留,漢武帝非常生氣 派大軍出戰,當時是要李陵 做大軍的後援,專送糧食 補給物資。
但是 李陵自告奮勇帶五千步兵 與匈奴數萬騎兵英勇作戰,最後因寡不敵眾 兵敗投降 !
~ 李陵和蘇武做了不同的抉擇 有不同的命運 !
這下子 漢武帝更生氣 要把李陵一家滅族,就調司馬遷去問"意見"。
司馬遷很冤枉,皇帝若不叫他去問,他是太史令 也沒權利講話,用不著說話。
偏偏 司馬遷個性忠直,像檳榔樹這麼直,在皇帝面前不客氣地直言:
「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的,因為沒有後援、沒救兵。
家裡又有老母親,他必定是想日後可以有回來的機會,所以不得已投降。
應當不可傷害他的家人 。」
這麼一說,觸怒了皇帝 !
漢武帝是非常殘忍的,馬上就賜他五刑之一, 最最不應該受的刑法 - 腐刑 !
腐刑 就是 宮刑 (閹割),變太監 。還要關三年 。
司馬遷一向不喜歡交朋友,沒有人會幫他說項,家裡又窮 ,也沒錢可以買通"典獄長"。
在監獄中辛苦了三年,西元前96年遇到大赦,漢武帝才放他出來,
出獄後 仍然給他作官 作中書令 ~ 皇帝身邊的秘書 !
漢書裡說:「論起官位,不會比太史令低。可是他被閹割成太監,這是在人生旅途中非常不願意受的。」
普通一般正人君子遇到這種刑法,寧可死,也不要繼續再活下去。
可是司馬遷死不得啊 ! 他父親交代的任務還沒有完成,不能死啊!
所以委屈求全,忍耐受苦,三年監獄出來,在皇帝身邊作中書令,仍然繼續編寫歷史。
一直到西元前91年,史記編好,完成了,才寫信給他的朋友 任少卿,把事情交代一番,不久司馬遷就過世了 。
PS : 會性法師說: 讀歷史讀到這裡,眼淚都會掉下來。
正如 司馬遷寫給任少卿的信,最後所說 : 然此可為智者道,難為俗人言 !
~ 摘錄自 2001年 會性法師 (客語) 禪林寶訓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