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風信子 ~
【白雲謂無為子曰 : 可言不可行,不若勿言;可行不可言,不若勿行。
發言必慮其所終,立行必稽其所蔽。
於是先哲謹於言、擇於行。
發言非苟顯其理,將啟學者之未悟;立行非獨善其身,將訓學者之未成。
所以發言有類,立行有禮,遂能言不集禍,行不招辱。言則為經,行則為法。
故曰: 言行乃君子之樞機,治身之大本; 動天地、感鬼神,得不敬乎 !
(白雲廣錄)】
白雲禪師對無為子 ( 楊傑 ,宋神宗時一位做官的人) 說:
可以講但不可以做的事,寧可莫講;可以作但 不能說, 也不可以去做。
凡是發一言,做一事,都要照顧到日後的結果會怎樣。
基本上,一個人要守法,言行要合乎規矩。
以前的賢哲都是謹言 慎行,話講出來能使後學啟發悟門,
做一件事也是要訓練 教導後學,做好模範給後學學習。
因此,講的話就像經典之作,給人做永久學習的機緣,
一舉一動、所做的事情,都給人做一個法則。
所謂「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」
易經說 :講話、行動、造作,就是君子的樞機,
像門的開關、射箭的弩牙ㄧ樣重要的出發點 。是修身的最大根本。
講話、造作,能動天地、感鬼神,所以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守護言行 !
【白雲曰: 多見衲子未嘗經及遠大之計,予恐叢林自此衰薄矣!
楊岐先師每言: 上下偷安,最為法門大患!
予昔隱居歸宗書堂,披閱經史,不啻數百、過目,其簡編弊故極矣!
然每開卷,必有新獲之意,予以是思之,學不負人,如此。 (白雲實錄)】
白雲禪師說 : 在(北宋)當時 看到多數的出家人好像是沒有遠大的計畫,
只看眼前,得過且過。
這樣 恐怕禪林就會慢慢越來越衰弱。
我的師父楊崎方會禪師 在世的時候,
常常說: 叢林中在上位的人,偷閒、取安樂、不認真辦佛事,
在下位的人也偷閒、馬馬虎虎過日、不認真學習,
大家都沒有認真計畫前途、要怎麼振興佛門,這種情況最為佛門大患。
我以前初學的時候,曾隱居在廬山歸宗寺的書堂批閱經論,幾百部的書,我大致都看過。
書室中保存的書 大致都很舊,而且也有些破損。
雖然是故舊的書,凡是打開一本書來看,就能得到新的利益。「開卷有益」
由此可知,一切的學問、經書,不會辜負人;要多讀書,定能得到真實的受用!
【白雲初住九江承天,次遷圓通,年齒甚少,
時晦堂在寶峯,謂月公晦曰: 新圓通,洞徹見元,不忝楊岐之嗣。
惜乎發用太早,非叢林福。
公晦因問其故。
晦堂曰 : 功名美器,造物惜之,不與人全,人固欲之,天必奪之。
逮白雲終于舒之海會,方五十六歲。
識者謂晦堂知機知微,真哲人矣。 (湛堂記聞)】
白雲禪師在楊崎方會禪師座下,開悟以後,住了一段時間,然後去歸宗寺閱藏。
後來被人請去九江承天寺,不久又被廬山的圓通寺請去做第二位的住持。
接承天寺時才二十八歲,年紀很輕。
當時晦堂祖心禪師 對 也在寶峰寺註解楞嚴經的曉月公晦禪師 說 :
「 新晉山的圓通寺方丈 白雲禪師,徹底開悟,不愧為楊岐方會禪師座下一位承嗣者 。
可惜他發用太早,太早出來,不是叢林之福。」
曉月公晦就問晦堂禪師,為什麼說不是叢林之福呢?
晦堂答覆說 : 「人固然很希望同時得到功名和美器,但恐怕不是你想要,就能滿足。」
最後,白雲禪師將近四十八歲(書上說五十六歲)之前,
白雲山的海會禪院請他去住持,就在白雲山入滅。一生結束。
白雲守端禪師是 五祖山法演禪師的師父,法演禪師在白雲禪師座下開悟的。
白雲禪師是楊岐方會禪師的弟子,得法很早,大致二十多歲就開悟,
二十八歲就開始坐道場、做弘化的事業。
~ 臨濟宗 到宋朝分為兩派 : 一個楊崎派 一個黃龍派 !
黃龍派,黃龍慧南禪師當時很盛,傳了 三 、四代以後,慢慢越少了。
真正能傳到今天的,是白雲禪師楊崎派!
PS:
臨濟宗從南岳(六祖的弟子南岳懷讓禪師)算起 ~ 南岳不算~
馬祖第一 、百丈第二 、黃檗第三 、臨濟義玄禪師(南岳下第四)、
興化存獎第五、南院慧顒第六 、風穴延沼第七 、首山省念第八 、
汾陽善昭第九、石霜楚圓第十 、 楊岐方會第十一、白雲守端第十二、
五祖法演禪師第十三 … …
~ 摘錄自 2001年 會性法師 (客語) 禪林寶訓講記